研究一物種,最簡單的就是從了解原棲地的人文地理等自然環境演變著手。
19世紀初期,在亞歷山大.馮.洪保德、查爾斯.萊爾,以及查爾斯.達爾文等人的努力之下,開啟了生物地理學的研究領域。
近代科學,在研究物種分布、遷徙、數量、有效種群大小、近交衰退,及稀有或瀕危物種的最小存活族群上,保育生物學與生態學密切相關。面對原生動植物群集,保育生物學家也密切地研究復育生態學,致力於了解受到大環境所影響之生物族群或群集棲地,與其相關的正、負面因素。
斯里蘭卡在古阿拉伯語稱為〝Sirandib〞,中國宋代音譯為「細蘭」,明代稱「錫蘭」。
公元前北印度的僧伽羅人(Sinhalese)在斯里蘭卡建立國家,南印度的泰米爾人也陸續遷移該島,兩個種族不停征戰。而後的殖民統治分別是:葡屬錫蘭(1505年–1658年)、荷屬錫蘭(1656年–1796年)、英屬錫蘭(1815年–1948年)。西元179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從荷蘭手中奪得斯里蘭卡島的沿海地區,1798年設立錫蘭總督一職,1802年交由英國政府管理,1815年英國廢黜了錫蘭的國王,將斯里蘭卡島全島置於英國統治之下。1815年起作爲皇家殖民地由英國統治,正式名稱為「Ceylon」,中文譯「錫蘭」,此英語名稱來自葡萄牙語的「Ceilão」。1948年錫蘭獨立成爲「錫蘭自治領」,1972年錫蘭廢除君主制,改稱「斯里蘭卡共和國」。
從地理學上說,斯里蘭卡島屬於大陸島,原來是印度德干高原(Deccan Plateau)延伸的一部分。地質、地貌和其他自然條件相似。後來印度大陸經過一系列地殼運動,海水淹沒了大陸的一部分,自此斯里蘭卡便與印度大陸分開,成為南北最大長度435公里,東西最大寬度為225公里,南部寬闊,北部狹窄,形似梨或芒果的島嶼,但也留下了馬納爾島和現在叫做亞當橋的沙洲作為舊陸地橋樑的殘餘聯繫。
印度東南端的達努什科迪和斯里蘭卡的塔萊曼納爾之間的一串珊瑚礁和淺灘。北瀕保克海峽,南臨馬納爾灣,長度29公里,有些沙洲露出水面,其他位於水面下,最大深度不足1公尺,在15世紀暴風不斷加深了水道之前,行人甚至可以步行其上。寺院紀錄顯示羅摩橋原本完全在海平面以上,直到西元1480年遭到氣旋破壞。從地勢上看,斯里蘭卡中部、南部是高原,多山地,北部和沿海是平原;有亞當峰,東北邊是孟加拉灣。位在印度洋之中,中部較高,其四周低,南部高,北部低。中部高地的北、東、西三面是平原,沿海地區為平原低地,平原約佔全國總面積的百分之八十,西北沿海地區多淺灘和沙洲。在中南部高原地區,多高山,地質較硬。北部地勢平坦,山嶺較少,大片肥沃的土地適合耕種。沿海地帶的海拔約30公尺,有不少潟湖(Lagoon)和環礁湖。
斯里蘭卡氣候有兩個特點:一是濕潤,二是四季如夏。
斯里蘭卡的氣候屬於季風影響的熱帶氣候,北部屬於熱帶草原氣候,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地勢高的地方,如中部高原地區,受海風的影響,天氣涼爽,與溫帶地區差不多。全國平均氣溫為攝氏28度,全年季節溫差很小,雪、霜極為少見,但地勢對氣溫的影響較大,在海拔300公尺地區,年均氣溫為攝氏25度,1,000公尺地區為攝氏21度,1,500公尺地區為攝氏16度。
由於受東北季風(10月至次年4月)特別是西南季風(5月至9月)的影響,全島雨量充沛,濕度高,全國平均降雨量為1,900公厘。即使降雨量最少的乾旱地區平均降雨量也有635 ~ 1,265公厘,降雨量最多的地區達2,540公厘,個別地方更高達 5,000公厘以上。
在西南季風期,由於大量降雨,氣溫相對下降,而東北部廣大地區受西南季風影響較小,氣溫稍高於西部地區,4月至9月平均氣溫可達攝氏30度,其中東部特亭可馬利地區的氣溫更可達攝氏40度以上。每年4月至6月,由於西南季風的影響,西部海岸和中部山區幾乎每天都有傾盆大雨,河水暴漲,災害頻繁。此時東北部和北部卻比較乾燥,天氣晴朗。6月底以後,降雨量減少;7月至9月,西部沿海地區為旱季,但降雨量仍可達到4,000公厘;10月至11月為颱風期,颱風兇猛異常,破壞性很大。此時北部和東北部刮東北風,為雨季,一直延續到翌年2月。
斯里蘭卡的植被茂密,幾乎沒有一處裸露的土地,從空中看,就像一張綠色的地毯。海濱生長着大量熱帶植物,主要是椰樹、棕櫚樹、檳榔的樹和香蕉樹。在農耕地區,香蕉樹、椰子樹點綴着稻田,一派熱帶田園風光。在地勢較高的地區,有大片的橡膠林,在山區,綠油油的茶林無邊無際。
斯里蘭卡是花的世界,僅開花的植物就有數千種,重要的花類有:白茉莉、日間潔白夜晚泛紅的變色花、乳白略帶黃色的雞蛋花、粉紅色和淡紅色的金合歡、火紅的鳳凰木花、淡紫色和紫色的九重葛和各種色調且氣質高雅的蘭花。
斯里蘭卡的香料世界聞名,主要有肉桂、丁香、肉豆蔻、胡椒、香子蘭、小豆蔻、香茅等。斯里蘭卡出產多種名貴木材,如麻梨木、檀木、柚木、鐵木、烏木等。
斯里蘭卡形狀長得像一滴淚珠一樣,由於氣候條件優良,斯里蘭卡植被種類非常豐富,盛產許多經濟作物。因此,有人把這個島國譽為印度洋萬頃碧波中的一顆明珠。
大文豪海明威則把它稱作〝綠色的伊甸園〞,有著獨一無二的地貌,數千座映射的湖泊,海岸邊圍繞著含鹽潟湖,同時在島嶼北邊,稱為天然湖的水池佈滿叢林,在雲霧繚繞的山中,藏著豐富的野生動物。
大文豪海明威則把它稱作〝綠色的伊甸園〞,有著獨一無二的地貌,數千座映射的湖泊,海岸邊圍繞著含鹽潟湖,同時在島嶼北邊,稱為天然湖的水池佈滿叢林,在雲霧繚繞的山中,藏著豐富的野生動物。
海龜在斯里蘭卡被稱為僧伽羅語的Kesbawa和泰米爾語的Amai。地球上有250種龜,其中世界七大海龜中的五種在斯里蘭卡海岸繁殖,它們是綠海龜(Chelonia mydas),玳瑁龜(Eretmochelys
imbricata),橄欖雷德利(Lepidochelys olivacea),紅海龜(Caretta caretta)和棱皮龜(Dermochelys
coriacea)。
斯里蘭卡有三種淡水龜和一種陸龜。淡水龜包括派克黑龜(Melanochelys
trijuga pakeri),斯里蘭卡黑龜(Melanochelys trijuga thermalis)以及軟龜或鱉甲(Lissemys punctata punctata)。陸龜則是只有星龜(Geochelone
elegans)。
近代星龜的正式學名 Geochelone elegans ,英文 Indian star tortoise ,歸類在象龜科(Geochelone)中最小的種類,星龜分佈在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地,三大產地的星龜並無亞種區分,一般只能從原棲地環境造成的體型大小與背甲、腹甲的保護色紋路作概分。對此物種的演化,一直以來,非但引起研究工作者和對爬蟲學史的興趣,也始終讓人將這種美麗的動物當作寵物。
星龜白天窩居在陰涼的地方,主要在早上、黃昏出現,當它從樹蔭下出來這段時間,主要是在它的範圍內吃草、葉子、軟豆莢和落花,從食物中獲取的水分儲存在甲殼或殼的圓頂內的一個囊內,可以長時間沒喝水。星龜背甲或上殼具有在其表面上對稱分佈的小旋鈕狀突起的盾片,分別是三個不同的橫向面且自前面分布到後面。這些盾甲有十三個,再從它的圓頂發散出黃色的條紋,也因此等星狀條紋所以得名。參閱《Indian Star Tortoise 關於印度星龜》、《印度星龜原生棲地》
星龜(Geochelone elegans)是斯里蘭卡唯一的陸龜。有許多僧伽羅語名稱:Vehera IBBA(Vehera =佛塔或dageba如圓頂狀的甲殼類似於佛塔,IBBA =龜),最常見的是tharuka ibba(星烏龜)和Vetakeiya ibba(露趾烏龜)。Vatekeiya,是因為它類似於沿著海灘找到的螺絲松(pandanus)的葉子。其他僧伽羅人給的名字是maivara ibba(有標記的烏龜)vairan ibba(條紋烏龜),mukalan ibba(森林烏龜)。Hooniam ibba(黑魔法龜)和makaral ibba(豆烏龜)。在泰米爾語中,被稱為katu amai(森林烏龜)和katu petti amai(森林烏龜)。
斯里蘭卡的森林資源原本非常豐富,20世紀20年代初期森林覆蓋率達到70%,人均面積0.81公頃。現在森林面積大大減少,森林覆蓋率僅為30%。森林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一是隨着人口的增長,木材需求量增加(主要用於建築和炊事),二是為增加耕地面積而毀林造田,三是亂砍濫伐。
斯里蘭卡有「動植物保護條例」保護,乾旱地區大部分農田原本是星龜的自然棲息地,但除了被留置於國家公園或保護區中的少量星龜,其他散佈的星龜仍面臨著生存威脅。20世紀早期是因為非法收集、寵物貿易,居民捕食。20世紀末期更大更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一在土地開發項目期間,清理自然棲息地林下植物、道路開闢。二是現代農業,現存的星龜在覓食活動中被蔬菜栽培所吸引,以各種豆類,花生,南瓜,黃瓜等多種農作物的嫩芽和葉子為食。通常一群或5到10隻以嫩葉和豆類為食的星龜,對農民的大片莊稼即能造成嚴重損害,因此星龜在斯里蘭卡是被當作農業害蟲,蔬菜農民在豆類和西紅柿的周圍挖溝設陷,大量的獵、捕、殺死星龜。另一個威脅是一些漁民現在用廢棄的魚網來劃定界限,在Kalpitiya,Anslem還觀察到一隻成體母星龜被纏困在一個鐵絲網上死亡。(Mekaral意味著長豆,豆是圈養星龜最受青睞的食物,這就是為什麼星龜被稱為〝Mekaral ibba〞。)。
原生的斯里蘭卡星龜體型較南印星龜大,分佈在斯里蘭卡平均海平面300公尺以上的乾燥地帶,及低地乾燥和乾旱地區的平原,和中部地區的灌木、落葉叢林中。斯里蘭卡成體星龜,善於在沒有跌倒的情況下走過貝殼、岩石和石頭等不平坦地面,其下殼或腹甲是黃色的,部分帶有些微黑色標記。臉,脖子和兩雙腿都有較厚的鱗片,使得它可以自由地在刺仙人掌和堅硬、強韌的樹枝之間移動。頭部沒有鱗片,但覆蓋著厚厚的一層皮膚,它有嘴喙沒有牙齒,但有強大的下頜,嘴喙有凹槽。因為活動速度很慢,頭部和粗壯的四肢是可伸縮的,一旦感覺到危險就會收回到外殼中,本能地能夠相當迅速地進行掩護。
在19世紀中葉(Tennent,1861; 1897年,Ferguson),斯里蘭卡的星龜Geochelone elegans自然棲息地是廣泛分佈的窪地低地如:西北(Battulu Oya,Udappuwa,Puttalam,Eluwankulam,Wilpattu)、中北部、東部和北部省份的沙丘、綠地和叢林中。隨後普塔拉姆(Puttalam)和奇拉(Chilaw)(斯里蘭卡西北部)附近常見。最後,Deraniyagala(1939)在靠近Puttalam的Udappuwa也有觀察到較多的星龜。
20世紀後,在斯里蘭卡北部和東部發現的星龜,看起來像是南印星和北印星的混種,有著印度西北部的星龜般大體型及崎嶇隆起的背甲,也同時有南印星龜那樣的色彩斑斕。
而在西北部數量較多的星龜,甚至棲息在海拔1,000公尺處。部分星龜選擇在灌木林、椰子和腰果種植園、農田(豆類,南瓜,花生,紅薯等)和一些家庭菜園,以各種植物和可能的廚餘為食,其繁殖密度高於在平均海平面生存的星龜。
但在奧里薩邦和南方所有四州發現的星龜都較小,這些星龜在潮濕的地帶也表現得很好,殼層較光滑,顏色較為豐富。
而在西北部數量較多的星龜,甚至棲息在海拔1,000公尺處。部分星龜選擇在灌木林、椰子和腰果種植園、農田(豆類,南瓜,花生,紅薯等)和一些家庭菜園,以各種植物和可能的廚餘為食,其繁殖密度高於在平均海平面生存的星龜。
但在奧里薩邦和南方所有四州發現的星龜都較小,這些星龜在潮濕的地帶也表現得很好,殼層較光滑,顏色較為豐富。
斯里蘭卡的森林資源原本非常豐富,20世紀20年代初期森林覆蓋率達到70%,人均面積0.81公頃。現在森林面積大大減少,森林覆蓋率僅為30%。森林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一是隨着人口的增長,木材需求量增加(主要用於建築和炊事),二是為增加耕地面積而毀林造田,三是亂砍濫伐。
斯里蘭卡有「動植物保護條例」保護,乾旱地區大部分農田原本是星龜的自然棲息地,但除了被留置於國家公園或保護區中的少量星龜,其他散佈的星龜仍面臨著生存威脅。20世紀早期是因為非法收集、寵物貿易,居民捕食。20世紀末期更大更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一在土地開發項目期間,清理自然棲息地林下植物、道路開闢。二是現代農業,現存的星龜在覓食活動中被蔬菜栽培所吸引,以各種豆類,花生,南瓜,黃瓜等多種農作物的嫩芽和葉子為食。通常一群或5到10隻以嫩葉和豆類為食的星龜,對農民的大片莊稼即能造成嚴重損害,因此星龜在斯里蘭卡是被當作農業害蟲,蔬菜農民在豆類和西紅柿的周圍挖溝設陷,大量的獵、捕、殺死星龜。另一個威脅是一些漁民現在用廢棄的魚網來劃定界限,在Kalpitiya,Anslem還觀察到一隻成體母星龜被纏困在一個鐵絲網上死亡。(Mekaral意味著長豆,豆是圈養星龜最受青睞的食物,這就是為什麼星龜被稱為〝Mekaral ibba〞。)。
Anslem博士同時也是IUCN / SSC烏龜和淡水烏龜專家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組織生存委員會),於1995年在斯里蘭卡西北部對原生星龜進行實地研究期間,在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區,已找不到任何的星龜。最近2010 - 2015年在烏達普郊區的長期觀測顯示,星龜偶有零星發現,物種雖然存在,但已僅數微量。
頻臨絕種的印度星龜
雖然星龜在整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都有交易,但很難知道從何時開始。
所有這些星龜都可能是從野外捕獲、揀拾來的,因為沒有證據表明有人工飼養繁殖。已知道的是;在季風期間,印度的灌木、森林區居民,以隨機方式收集星龜,並將它們存放在家中,健康的星龜可以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存活數月。然後是貿易商差信使定期前往,以每顆50至300盧比的價錢,集中收購。在涼爽的環境下,星龜並不會有太多活動,當貿易商擁有二千到三千隻星龜時,他們通常乘坐有空調的長途列車到德里、孟買甚至印多爾。印度野生動植物信託基金執法和法律負責人何塞·洛伊斯(Jose Louies)說,交易中有一個層次結構:買家不直接和賣家聯繫。透過多次交通工具,這些信使們頻繁的將長椅下的龜托運給其他信使接走,最後是由快遞員完成的。他們在被捕時不能牽連其他人,無論有多少快遞員被捕,交易都不會動搖。許多走私的星龜是被運往孟加拉、泰國和馬來西亞的。這些星龜又從這幾個過境國去哪裡?他們去中國嗎?還是他們最終到CITES文件表示的進口地?無從知悉。
在1991年,龜專家Indraneil達斯寫道,每年估計有10,000顆星龜分別在加爾各答的新市場銷售。1993年,爬行動物專家BC Choudhury和S. Bhupathy 說,每年的星龜貿易額為1萬到1萬5千顆。每年都有數千顆星龜在機場被沒收。根據印度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的統計,在1990年至1999年的十年期間,共有近8,000顆被緝獲,但是這個數字在接下來的十年裡一直在上升。
印度星龜是世界上貿易量最大的龜種,且南印度星龜幾乎又佔了貿易的絕大部分。中央調查局高級官員BK Sharma在2005年出版的印度野生動物雜誌“ 亞洲保護區”的一篇文章中估計,每年有1.5萬到2萬隻的星龜被交易。2006年,有數百隻星龜從新加坡被遣送回印度,經DNA測試顯示,這些星龜與南印度星龜密切相關,另外在2012年對從馬來西亞遣返印度的星龜進行了類似的測試,結果相同。在所有自然保護文件指出,幾乎沒有西北印度星龜偷獵情況。
1999年,警戒通知被取消後的2004年至2014年間,約旦出口了3.2萬隻印度星龜,其中3萬隻是不明原因的人工飼養的。2014年又進口了3.8萬隻陸龜。台灣在進口方面遙遙領先。許多這些有CITES文件的龜被帶到日本。在同一時期,全球有 4.8萬至6萬隻星龜與 “瀕危物種貿易公約”文件進行貿易。在2000年至2013年期間,官方阻止了36,000多顆星龜離開原生國。其中絕大多數約20,500顆是在泰米爾納德邦被沒收。星龜交易潛規則是,只有10%的交易被沒收。如果這個方程式沒被翻轉,能否假設在2000年到2013年之間有360,000顆星形龜被交易?這是平均每年2.8萬。
2015年11月“ 自然保護 ”雜誌發表的一項臥底行動的結果表示,在印度南部的一個地點〝卡納塔克邦〞,安得拉邦和泰米爾納德邦交界處,僅在2014年一年就捕獲了55,500只烏龜。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估計。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的Aniruddha Mookerjee表示,他已經為每一個觀察到的貨物列出了案例表。更糟的是,這是一個保守的估計。2014年是不尋常的一年,這個〝卡納塔克邦〞位置是小型還是大型集散樞紐?若還有其他另外一個中心,那也意味著每年從野外採集大約10萬顆星。這是以前任何估計的幾倍。 我們真的不知道這個物種的貿易規模。偷獵者從哪裡得到星龜?在斯里蘭卡幾無星龜的情況下,最大可能就是獵捕西北印度星龜了。
印度星龜的數量正在減少,跟緬甸星龜一樣,主要是因為它的森林棲息地正在清理發展。其次,在印度這個國家的一些地方,星龜是被當食物消耗掉了,再來是星龜的外殼吸引人也有需求,國外的寵物貿易也有需求。星龜在原棲地國得不到太多的保護。它們雖被列在“印度野生動植物保護法”附件四中,但任何人抓到交易他們可以通過支付2.5萬盧比的罰款逃脫。官方人員配備不足和過度勞累的野生動物犯罪控制局專注於CITES文件附表一物種交易的犯罪分子,而不是在犯罪分子付錢和散步之後破壞其膽量。此外,CITES文件附表一列出將優先保護。若將印度星龜物種提早提升到CITES文件附表一,或許會起到威懾作用,因為處罰可能長達六年。
參考來源
http://amazinglanka.com/wp/turtles-of-of-sri-lanka/
https://thewire.in/82875/star-tortoises-cites-jordan/
thesundayleader.lk/2016/02/14/star-tortoises-kill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