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文章已被本站追蹤,公開轉載請註明網址出處,請尊重智財權。

2015/03/27

轉載:後腸發酵草食性動物的消化道功能簡介

後腸發酵草食性動物的消化道功能簡介
2014/11/12        作者:張家鳳 醫師

後腸發酵草食性動物(Hindgut fermenting Herbivore)
後腸發酵是指動物在食入食物後,食物會先在胃部做短暫的儲存,之後隨即通過消化道,在消化道後端的盲腸及大腸進行發酵分解與吸收。在此類動物的盲腸及大腸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與消化酵素,可以將植物纖維發酵分解成葡萄糖類等小分子物質,可以輕易地被腸壁所吸收,轉換成能量的來源。



        現在隨著社會飼養寵物習慣的興起,及許多卡通人物及寵物明星的宣傳,有許多小型後腸發酵動物已悄悄地入住人心,成為人類家中的一份子,如:家兔、天竺鼠、龍貓及寵物鼠等等已是常見的飼養寵物。對於飼養寵物種類的多元化,飼主們對於所飼養的寵物生理也應進一步了解。

後腸的菌叢與發酵


        後腸發酵草食性動物,如:兔子、天竺鼠等,的消化道佔全身相當大的比例,由此可知消化道對於這些動物的重要性。後腸發酵草食性動物的胃部具有相當重要的儲存功能,其容積佔整個消化道的15%。在幼年離乳前胃部的酸鹼值較高(pH 5.0-6.5),以利細菌通過胃腸道到後腸生存,促進建立正常的腸道菌叢,離乳後,胃部酸鹼值會降至pH 1.0-2.0,以阻隔外來細菌及病原菌的入侵,維持腸道菌叢的完整性。
        這些後腸發酵草食性動物的盲腸具有架構完善的原生菌叢以利特定食物的消化吸收,這些菌叢會產生acetate、butyrate及propionate等揮發性短鏈脂肪酸而提供草食性動物40%的必需熱量來源。正常菌叢的存在除了維持消化功能之外,也具有抵禦部分病原菌的功能。因此正常腸道菌叢的維持對於維護後腸發酵草食動物的健康具有極大的重要性。
        但是當某些因素造成正常菌叢被破壞而引起病原菌過度增生(亦稱為菌叢不良Dysbiosis)時就會造成後腸發酵動物嚴重的臨床問題。會造成菌叢不良現象的原因包含:不適當的抗生素投與、病原菌或毒素的接觸、糖皮質激素的增加(醫源性或因緊迫造成的二次性)、胃腸道蠕動的減慢及不適當的食物成組成(低纖維、高碳水化合物及高蛋白成分)等。在這些原因中可以得知,後腸發酵動物的正常菌叢很容易會受到外力威脅。因此正常益生菌補充及正確食物組成的供給對於後腸發酵草食性動物來說是不容忽視的一塊。

纖維的重要性
        前述有提及後腸發酵草食性動物在盲腸及大腸位置有良好的消化機制是藉由粗纖維物質在腸道推擠的過程中,將可消化的部分及可發酵的部分區分開來。造成這個推進動力的主要要素就在於大量的不可消化纖維。若飲食不當或厭食造成這些纖維的缺乏,則可能引起這些動物腸胃道的疾病。因此較不同於犬貓等動物,後腸發酵草食性動物要特別注意飲食上纖維的補充。


文章來源
http://c4e.com.tw/zh-TW/articles-content/id/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