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文章已被本站追蹤,公開轉載請註明網址出處,請尊重智財權。

2012/05/19

Indian Star Tortoise 關於印度星龜

緒論
印度星龜是象龜科 Geochelone 中最小的種類,是甲殼帶有明顯輻射狀花紋陸龜中的一員。


在非洲陸龜和部分亞洲陸龜中,有相當多的陸龜甲殼帶有各式各樣輻射狀花紋的現象。雖然這種花紋看起來很顯眼,但在自然生態中,卻是一種生物自然演化的環境保護色。
在這些「星型花紋」陸龜中,有印度星龜、緬甸星龜、輻射龜、蛛網龜、馬達加斯加平背陸龜、幾何陸龜和南非星叢龜等等。
其中,印度星龜是數量上最多的,印度星龜多產自印度、巴基斯坦及斯里蘭卡,前腿和近親的豹龜一樣有著保護功能的棘刺狀鱗甲。

一、印度星龜簡介
學 名 Geochelone elegans
英 文 名     Indian Star Tortoise、Sri-Lanka Star Tortoise
中 文 名     印度星龜、斯里蘭卡星龜
產地分佈   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
棲息環境   亞洲南草原、灌木叢和熱帶落葉林
成熟體型   腹甲長度16 ~ 35 cm
活動溫度   18℃ ~ 32℃
耐受溫度   10℃ ~ 40℃
活動溼度   60% ~ 75%

耐受濕度   30% ~ 90%
棲地氣象   亞、熱帶季風型氣候
保育等級   CITES-II

二、原棲地
印度星龜廣泛的分佈於各種不同類型的棲息地。
由拉加杉省(Rajasthan)和古加拉省(Gujarat)的薩爾(Thar)外圍區域的半沙漠地帶到草原地帶,直到南部以及斯里蘭卡海島西部更濕潤的森林地帶都有分佈。
印度星龜是生活在以雜木林及周邊的草地為主的較高濕度環境中。
在印度及斯里蘭卡每年會有一段 3 ~ 10 個月不等乾旱季節,很多森林的樹葉會掉光,星龜為躲避正午烈日與陽光曝曬,通常躲避於樹叢、落葉或岩石下。偶爾為了覓食及體溫調節才去可以照射到陽光地帶;這些比較乾燥而且能照到陽光的地方,大都沒有草叢和樹木,也因為沒有遮擋物容易被人們捕捉到,所以印度星龜常被誤解是喜歡乾燥甚至於被歸類到乾燥型的陸龜。
然而,在雨季來臨時,空氣濕潤,在矮樹、草叢簡單遮蔽下的野生星龜顯得特別活躍,且大都享受著連日雨水的滴淋。於此同時,星龜也進入年度的繁殖期。

印度星龜主要分佈在印度南部、印度北部(包含巴基斯坦)及斯里蘭卡及這三個地區,這三種分別分佈於不同地區的星龜,體型及體色有些許的差異,但目前並沒有亞種之分,不過最後終將有被劃分為不同亞種趨勢,目前三大形式,分別為:

North Indian Form 北印度形式 ( 亞熱帶 ~ 溫帶 )
分佈於較乾燥印度北部及巴基斯坦,是三種之中最大的種類,雌龜成熟體型約 30 cm ~ 38 cm ,雄龜成熟體型約 19 cm ~ 21 cm ,被發現最大紀錄為 43 cm重達 10 kg,背甲黃紋由細變寬,背甲色塊為多為深褐色或黑色,且黃底紋顏色較淡。




South Indian Form 南印度形式 (亞熱帶 ~ 熱帶 )
分佈於較濕潤的印度南部,是最小的種類,雌龜成熟體型約 24 cm ~ 26 cm ,雄龜成熟體型約 16 cm ~ 18 cm ,這也是國內所謂的細紋印星,背甲黑黃分明,顏色較深,黃紋均一寬度且較細。


Sri Lanka Form 斯里蘭卡形式 ( 亞熱帶 ~ 熱帶 )
分佈於濕潤的斯里蘭卡,就是台灣統稱的斯星,體型比印度南部形式略大,雌龜成熟體型約 28 cm ~ 33 cm ,雄龜成熟體型約 18 cm ~ 21 cm ,背甲特徵有更明顯的黑黃分明,背甲黃紋粗寬。原生種的斯星屬於南印星龜分布的延續,斯里蘭卡於西元1972年以前稱為錫蘭,錫蘭於15世紀後與印度大陸相連的陸路斷絕,從此成為島國,留在島上的南印星龜再因天候與地理環境等因素而獨立演化,最顯著的區別是腹甲呈現單一黃白色、無黑條紋或斑塊,且演化後數量更為稀少,從18世紀被發現後,即不斷的
從野外零星棲地捕捉,被當商品買賣輸出,迄今十餘年來已無再發現報告,近乎絕跡。



三、型體大小
星龜為象龜屬,是一種中大型的陸龜。在原棲產區中,北部比南部大。多數星龜的體形相對不大,且母龜一般比公龜大,公龜的體長很少有過 20 cm。對於性成熟期的星龜來說,兩性的差異除了大小外,母龜看上去更豐滿圓潤,腹甲平坦,臀盾和肛盾間的間隙比較大;公龜的尾巴相對母龜長且大,腹甲凹陷。

四、型態外觀
星龜的底色是奶黃色中嵌入黑色或褐色的色塊。這種色塊的組成使星龜有別於其他「星型花紋」陸龜。例舉台灣常見進口龜種如下:
輻射陸龜:花紋由黑的底色伴隨輕微的黃色輻射狀花紋組成。隨著歲月的流失和自然磨損,原本明黃色的輻射花紋越來越趨向黑色。
印度星龜:奶黃色隨著時間增長,越來越多也越明顯的取代黑色塊。野外成體的星龜花紋要比輻射陸龜亮麗的多,就是這個原因。


相對其他陸龜,星龜和象龜亞科的其他陸龜(如:蘇卡達、豹龜)都存在隆背的現象,而這種現象與近似於因為攝取造成的營養不良或飼養不當所引起的隆背性質又有不同。
這個特性在同一種群的星龜中又存在著廣泛的不同,有些背甲圓潤光滑,有些卻有一個個小山包。這種隆背的成因或形成尚不明確,可能是基因的遺傳,或是由於個體生長環境差異或飲食結構的不同所造成。
星龜的頭部散佈著黑斑,且與背甲花紋一樣,沒有相同的。前腿有腳刺,後腿卻缺乏這樣的防護。腿的顏色是奶油黃或黃色,其間點綴著黑褐色或黑色不規則斑點。
星龜的每個前腳上有五個腳趾,後腳四個腳趾。母龜的後腳趾要比公龜的略長並更彎曲,有利於在堅硬和乾燥的地面上挖築產卵穴坑。

五、覓食
原生棲地裡的野地植物含有較低水份及較高的鈣質、礦物質、維生素和粗纖維。大部分星龜攝取的野生植物含有香精油、苦味物質、類黃酮、鞣酸、皂角苷和膠漿等有助健康物質。
星龜在春天和秋天需要較高能量,所以首先會吃幾乎都是新長出的嫩芽,也攝取了豐富的蛋白質,其中的飽和和不飽和脂肪酸對於星龜的代謝過程和增強免疫系統有極大的助益。
只有在盛夏或旱季冬天時,在鮮綠植物都乾枯以後,而且樹木和灌木也不再長出新芽時,星龜才會在不得已或急迫的情況下吃棲息地常見植物的粗糙且乾燥部位,甚至乾燥植物的樹皮和樹根。
生長在含鈣質的沙土岩屑為底床的植物,富含足夠的鈣質供應星龜長年歲月的生長。而成體母龜為了生產製造卵殼,以及幼龜為了骨骼和龜殼生長,所增加的鈣質需求則會從不同管道獲取。幼龜還在產卵窩內時會吃自己的蛋殼,野外常見到處散佈的空蝸牛殼或灌木林內散佈著死亡野生動物的屍骨,也會被當作鈣質的來源。但更進一步的鈣質來源是是野雞、山鶉、各類爬蟲遺留在地上的蛋殼。墨魚骨則在春季有時會大量出現在沙灘上,有的會被風吹或海鷗帶進更內陸的地方。
星龜偶爾撿食的含鈣小石子則是為了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攝取而非為了消化作用。

星龜與其他陸龜一樣天性喜歡撿食羊、兔、鹿等草食性動物或野豬的糞便。
草食性動物的糞便內,含有剩餘維生素、礦物質和濃縮的未消化的營養物質,可被陸龜進一步的利用。
幼龜揀食年長陸龜的糞便,目的是為了能盡速接種特殊的細菌和單細胞生物,以建立尚未發育的腸道菌叢,讓腸胃道中的食糜產生發酵作用以吸收完全的營養。
一般而言,野外星龜會隨著季節的更替,隨機攝食棲地上所有植物性食材。
星龜的食物,包括植物的葉片、莖、芽、花、野果和果實裡面的囊、莢、種子等。不同棲地的星龜之所以會有不同的食物選擇與進食習性,大多是為了適應不同棲息地植被環境與天候所演化出來的。

春天
在原始灌木林內不會發生食物缺乏狀況。星龜基本上會吃所有發芽的植物的新芽和新葉,不同的植物含有所有重要的基本物質,透過這種食物的多樣性,星龜攝取了變化豐富且平衡的營養。在隨後的生長季節中,星龜則偏愛內含膠乳成份的菊科植物。

春末初夏
星龜特別偏愛攝食花芽及花朵植物。
夏季
隨著植物的生長,星龜會大膽的攀爬,食取仍為綠皮、綠莢、平淡無味且果糖含量少、多汁的所有種類的野果。

盛夏前後及旱冬初時
在這段鮮嫩食物逐日減少的時間裡,星龜需要較多的熱量用以覓食,此時期的植物葉片、乾燥野果、果莢和種子,具有高營養價值及高比例的植物油,其中飽和與不飽和脂肪酸以及蛋白化合物,極具健康價值和助於來日的繁殖。
秋天
灌木林在秋天季節性的降雨後甦醒過來,整個棲地範圍內又再度出現發芽的幼苗和新葉,提供了在夏季末孵育出的幼龜首度進食高熱量且豐富營養的來源。

盛夏&旱冬
植物幾乎只剩乾燥的主物部位和各種林木與灌木的粗糙葉片可食,星龜活動降低且多處於避暑躲寒的休憩狀態。

    在野生環境下的印度星龜,因為在原產地的天敵實在太多了,幼體們大多生活在水邊和豐富雜草樹林下。在這樣的環境下,有很多的熟透的果實、動物的死屍和昆蟲,幼龜們在成長期會使勁的吃使勁的成長。(以上由日本吉川爬虫研究印度星龜飼養法所作者:川上博司證實)
    脫離亞成體進入成體的星龜幾乎是完全的草食動物,食物主要為原棲地的各種種籽、野草、野菜、野果。因為蛋白質含量高的新鮮野菜、野草嫩芽只有在雨季(Monsoon)中或之後才吃得到,在比較乾旱的地區或旱季,星龜遇到動物死屍或昆蟲、蝸牛、蠕蟲、蚯蚓等,也不會放過,甚至是主動覓食。
    此外,在這段乾旱與陰濕冷的環境下 ( 資料數據顯示:北印最低溫 6 ~ 10度間 ),星龜都很少活動,牠們可以一段較長時間〈1週 ~ 1個月〉不需要進食。

六、繁殖
交配
在原棲地,交配季節剛好和雨季互相配合。在印度北部雨季由六月持續到九月。
星龜與眾不同的是,雄龜絕不會為爭奪雌龜而互鬥,也不會囓咬或衝撞雌龜,與其它龜類比較起來,牠們求偶交配顯得紳士也安靜許多。而在交配過程中,雄龜是會發出低沉的呼氣聲的,在交配 30 ~ 60天之後,雌龜即會覓地產下第一窩卵。

產卵
星龜是生活在乾濕交替氣候中的。其實在星龜的生長過程中,並不是一直生活在乾旱地區的。當他們繁殖產卵時,會選擇比較濕潤的草地和灌木叢,其幼體亦生活在這些地區。
即將產卵的雌龜與其它待產龜類一樣坐立不安,對同伴也比較兇,母星對產卵場所十分挑剔,不能太乾燥也不能太濕,不能太熱也不能過冷,土壤一定要鬆軟能挖出洞穴,而且要確定在印度的氣候下不會變成水窪。
當找到適當地點後,雌龜會用後腳挖出一個大約 15 cm深的水瓶狀巢穴,如果土壤太乾或太硬,牠會用尿液把土澆濕再挖,接著牠就會在巢穴中產下1 ~ 6顆蛋,然後再用後腿把土回填,用腹甲來回壓平壓實後離去。

孵化
星龜卵是硬殼蛋,長約 3.5 cm ~ 4.5 cm,重約 25 g ~ 45 g ,蛋殼又薄又脆與一般龜蛋不太相同,用放大鏡檢視可以發現蛋殼上佈滿氣孔。
剛生下的蛋是半透明的,在常溫下要 2 ~ 3週後才會由上層中央向外逐漸轉白。
孵化的時間因天候及溫度變化長短不一,由產卵到孵化,有報告提出最短的記錄是 47 天,最長是 223 天。
剛孵化的幼龜背甲直線長度 3.5 cm ~ 4.5 cm,這時也還沒有成龜那種星紋,每塊甲盾上只有蝴蝶狀的黃色斑紋。
星龜的性別應該與孵化溫度有很大的關連,一些報告指出星龜孵化性別分界點相信是 30.5℃ ,在這以下的孵化溫度如 28℃ ~ 30℃ 會孵出大多數雄龜;在較高的溫度下 31℃ ~ 33℃ 大多數會孵出雌龜。但此說法尚難得到證實。

幼龜
在野外,剛出生的幼龜腹甲帶有卵黃,會立即爬出土外,卵黃吸收完畢後即覓食周遭蠕蟲、嫩草葉、蛋殼,前幾個月成長十分快速,之後會減慢至穩定的速度。野地雄龜要 6 ~ 8年才能長為成體,雌龜則要 8 ~ 12年才有繁殖能力。
而在人工飼養下,長成的時間會短很多。但是這種不自然的加速成長,若提供的活動空間不足,多會有代謝、器官障礙的後遺症,雌龜也容易出現生育上的問題。


2012/05/19

4 則留言:

  1. 大大我的公龜有一隻腹甲只有9公分大,就會有交配的動作,這樣的尺寸,會不會太早交配以後就早不大的問題呢?
    [版主回覆11/17/2012 14:08:35]根據大樂的各方表現,不會

    回覆刪除
  2. 產卵到孵化,有報告提出最長是223天,像這樣是溫度較低,才會這麼久才出來嘛?

    [版主回覆11/17/2012 14:15:42]據個人了解的,台灣星龜的人工孵育期多在90~120天之間,少數曾有80幾天與140幾天個案。
    溫濕度的確會影響星龜的孵育期,低溫時間較長是正確的,至於223天也僅只在報告中見過。

    回覆刪除
  3. 請問以上所講的那隻值多少錢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