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飼養的母星在一般情況下產卵數是每次 2 ~ 5顆,也有一次只產一顆蛋的時候。在繁殖季,母星每隔數週或 1 ~ 2個月就會產下一批卵。星龜蛋長約 3.5 cm ~ 4.5 cm,重約 25 ~ 45 g ,蛋呈長橢圓形,殼為半透明狀又薄又脆且佈滿氣孔。
若需將蛋撿起另置孵化箱時,則應謹慎撥土,於朝上的蛋面作一記號,並避免翻動或轉動式的搬移,以確保蛋內卵黃與氣室完整。
原棲地的星龜蛋,其孵化環境的含水量不確定性高,是以,如何避免水分散失就變得相對重要。台灣屬亞熱帶氣候,特別是在中南部的亞熱帶氣候,若非處冬季時期,星龜蛋極易在常溫下孵化。因此一般飼主若非大量繁殖,製作一個簡易具保溫、保濕的孵蛋箱即足以應付。
孵蛋盒
自行製作的卵孵化盒可使用深度 8 cm以上有蓋但非密封的塑膠容器,孵卵床材則可選用植栽用的桎石或乾燥的無菌土或消毒過的乾燥的沙土,且需霧狀噴水至濕度 70 %以上並鋪滿 5 cm以上高度。〈孵蛋床材才是星龜蛋孵育所需的溫濕度〉人工回收的蛋,蛋殼務必擦拭乾淨,記號朝上並以每顆間隔 2 cm 距離埋放 2/3 深度於塑膠孵化盒裏的孵化床材上,再將孵化盒置入一較大保溫容器內,這是為了讓孵化率達到最高。
孵蛋箱
保溫箱一般選擇有蓋的保麗龍箱,保溫箱尺寸為孵化盒一倍大小,箱蓋需製作一個或數個具防蚊蠅的換氣孔,箱內置放加水水杯,於孵化過程中濕度低的話,在水杯中加水保濕以保持空氣濕度在 70 ~ 80 間,並可置一水族可調式加溫器於水中、或製作加溫片置於底層以確保孵化溫度變化不過大,同時於內外置放溫濕度計方便時時觀察調整。
請參閱《簡易型〝自然換氣〞孵蛋箱 + 孵蛋盒
》《簡易型〝自然換氣〞孵蛋箱、孵蛋盒 2015 更新版 》
剛生下的蛋是半透明的,為確保星龜卵於孵育過程無裂殼或爆殼現象,可先於孵育箱內保持常溫 1 ~ 3 天,待「極性」氣室及卵黃固定後再加溫孵育。
觀察是否為授精卵為 1 ~ 3 週後朝上的蛋殼會由中央向外逐漸轉白〈俗稱:白環〉,隨孵化溫度高低約 4 ~ 7 周後以手電筒從各角度照射可看到蛋內陰影及較明顯的血絲。( 孵育箱置於安定處並避免陽光透射,孵育期間除了觀察或調整溫濕度外,儘可能不要拿取及翻轉龜卵。 )
在人工條件下,孵育初期溫度控制在攝氏白天 32℃、夜間29℃ 、濕度 80 ~ 90;孵育 70 ~ 80天後溫度控制在攝氏夜間28℃ ~ 白天31℃ 、濕度 70 ~ 85,全程孵化期多數是在 90 ~ 130天之間完成,且是早期孵育溫度越高〈32.5℃ ~ 33.5℃〉,孵化的時間就越短。
一般說法是「星龜的性別與孵化溫度有較大的關連,分界點約 30.5℃公母參差 , 31.5℃ 以上時小龜是雌性居多, 29℃ 以下則公星機率大」,然實務上有待證實。
一、集蛋
(一) 無論星龜蛋是什麼角度落土,卵黃都會在龜蛋的下方,龜胚胎的背甲會朝著上方,這就是胚胎發育過程所謂的「極性」。一般認為星龜蛋在發育過程中,如果將龜蛋翻面,龜胚胎很容易死亡無法孵化。自產房挖掘、揀蛋時需在龜蛋的上方用鉛筆做記號,過程中更要避免劇烈的震動或翻轉,以免造成氣室移動、繫帶斷裂、散黃、甚至震裂蛋殼。
(二) 蛋殼遭糞便或產房髒物污染,細菌容易入侵,引起腐敗;若因此堵塞氣孔,影響氣體及水份交換,則孵化率降低甚而形成死胎。一般使用棉布沾清水猜擦拭即可,若輕度污染時,可用稀釋醋或稀釋的藥用酒精擦拭蛋殼,至於嚴重污染或裂殼的蛋,應予以隔離孵育或淘汰。
(三) 人工孵育前的靜置存放,以 2 ~ 3 天,常溫( 26 ~ 30度 )、稍濕( 80 ~ 90 )為佳。
(四) 孵育前的靜置存放,溫度過高會使胚胎提前發育,以至於在人工孵化早期因溫差死亡;溫度過低則會冷裂蛋殼,凍死胚盤,甚至引起繫帶斷裂、散黃;而靜置存放時間過長會使氣室增大,胚盤與蛋殼膜易粘連,造成發育異常。
(五) 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如果將龜蛋翻轉,很容易造成胚胎無法正常發育,甚至中止發育導致死亡。因此在人工孵化過程裡,龜蛋的上方可用鉛筆做記號,以免在人工孵育的拿取檢查,再重新埋進孵化床材裡時弄錯方向。
二、孵育
一般陸棲性種類多屬硬殼的龜蛋,在胚胎發育時不會受到環境含水量較低的影響。星龜蛋的蛋殼鈣質層較厚,所以外表堅硬且不會隨環境含水量多寡而改變外形與體積,保水性也較佳。溫度、濕度、通氣和防震是提高龜卵孵化率的四個關鍵因素。選擇良好的孵育環境,掌握自動控溫孵化,以提高孵化率。
整體而言,人工孵育的星龜蛋,應是蛋殼完整、乾淨才放入孵蛋盒內進行孵化。具有細裂紋的蛋在孵化前不易察覺;已裂殼的星龜蛋,若附著的蛋膜也破裂時,蛋白即會破損流出,造成胚胎脫水或蛋內細菌感染並死亡。除非照蛋檢查,否則它們表面看起來就和好蛋一樣。
孵育早期,星龜蛋殼裂開,應及時取出,防止細菌污染其他完好的蛋。若是單純裂殼且蛋膜沒有受損亦無液體滲出,或後期胚體已經發育完善,龜蛋外殼裂開,可嘗試於裂痕處以優碘殺菌或塗抹金黴素再以透氣貼布黏貼,尚有成功孵化的機會。
(一) 孵蛋箱與孵蛋盒
1 溫濕度
孵蛋盒內不宜有 3 ~ 5 度以上的溫差,溫濕度需準確自床材取得,各孵化階段實際孵化溫濕度需符合,且無上下超溫濕現象。
2 通風
孵蛋箱及孵蛋盒,排氣、換氣良好。
3 孵蛋箱常保清潔,孵育床材需經消毒及保濕測試。
4 其他
孵蛋箱應穩定的置放於室內陰暗、通風、較無走動處,孵化過程且需留意機器故障或停電情況。
(二) 照蛋與裂殼檢查
利用燈光透視星龜蛋;觀察胚胎發育是否正常;判斷溫度是否得當;並透過觀察氣室大小,藉以瞭解濕度是否適宜。定時照蛋檢查,可觀察出無精蛋、正常胚蛋、異常胚蛋、裂紋蛋等。
1 透明無白環,特別是在冬季期間,公龜產生的精子數較少,受精機率大降容易成為無精蛋。
2 白蛋,一般是蛋靜置存放時間過長,導致氣室過大,或出現血線、血環沾粘於內殼時,蛋內多已散黃,孵育中止。
3 白環出現延遲,氣室小。可能是胚胎體弱、溫度偏低或濕度偏高。
4 血管貼近蛋殼,為溫度較高致發育略快,需調整溫度,否則胚胎容易死亡。
5 數顆授精卵,胚胎發育卻參差不齊。多為孵蛋箱內溫差大或授精時間不一。
6 若在蛋尖出現裂殼,通常是胚胎發育位置不正。
7 若裂殼的位置在鈍端較高的地方,可能是濕度偏高。
8 若裂口有蛋白或血珠流出,可能是蛋殼品質不佳或溫度偏高導致發育過快。
9 若裂口呈梅花狀且是清潔的小裂縫,可能是單純蛋殼質量問題。
(三) 胚胎發展過程
1 剛開始有透明的蛋白、繫帶和圓圓的卵黃
2 卵黃上有一個小小的圓點,那就是胚盤,此時蛋殼外觀出現白環,是孵化的起始點。
3 孵蛋 50 天前後,胚盤變大後, 隱約的心臟和血絲出現,此時照蛋,可明顯觀察出心臟陰影及血管。
4 隨孵蛋時間的增加,心臟更明顯, 血絲成環型狀拓展,密度越來越高,且蛋的顏色轉呈暗色,氣室的大小則維持不變。
5 卵黃裡面的養分透過血管送到胚盤中有很模糊的幼龜形狀,胚胎的發育在蛋內佔據的空間愈來愈大。
6 眼睛已發育,頭部、四肢、各器官長成,但還是幼雛,須繼續吸收養分。
7 幼龜曲扭、彎著龜殼縮著腳,已完成星龜的具體型態。
8 嘴喙和腳爪清晰可辨,龜殼更結實,身體發育已經到了成熟的階段。
9 卵黃慢慢的減少,幼龜腹甲仍然連著卵黃,依賴它生存。
10 發育完成,幼星以嘴喙破殼,此時腹甲仍挾帶著卵黃尚未閉合。
(四) 不孵化可能原因
1 胚胎不繼續發育:
a 氣室變大、卵黃沉底。
b 蛋殼變暗灰色。
2 胚胎死亡:常因蛋內外氧氣、廢氣與水份無法交換而導致胚胎窒息。
a 蛋內是模糊狀。
b 蛋殼變透明。
3 胚胎早期死亡
a 胚胎早期死亡約在14天內且發出異臭,主要與母星遺傳品系、成體的年齡與健康狀況、貯存及孵化條件等交互影響有關。
b 整批蛋的受精率與早期死胚率也有關聯;輸卵管中精子數很少時,受精率愈低,早期死胚率愈高。
c 蛋殼受到污染,細菌大量增殖堵塞氣孔,造成蛋內感染導致胚胎死亡。
d 成體星龜原生感染傳染性疾病,或生殖器官含病原體,產生不健康卵。
e 產蛋時互相碰撞或揀拾不當而造成蛋破裂。
f 未及時揀蛋或母龜抱蛋過久或蛋殼品質差。
g 繁殖成體的食物中,經常添加人工合成劑或用藥方法不當。
h 營養問題,如缺乏維生素A、維生素E、生物素等。
i 孵育環境:
靜置存放條件不良,一般要求在常溫(26 ~ 29度)常濕(60 ~ 80)不超過3天。孵蛋箱及床材消毒不當,如劑量不正確或在入孵後消毒等等。
孵蛋盒設計不良,如蛋盤間距過小造成種蛋破損或孵蛋角度不正常。
孵蛋箱溫濕度波動太大。
4 胚胎中期死亡
中期胚胎死亡約在孵育 40 ~ 60天間,胚長 8 ~ 15釐米,蛋看上去顏色較暗,是因胚外膜血管中血液發生氧化的緣故;即使是短時間的孵蛋箱通風不良,或孵育溫度、濕度及揀蛋不當,在此時期容易造成死胚率偏高。人為因素是中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5 胚胎後期死亡
a 後期龜胎死亡,孵育 80 天到孵化前,龜胎已發育完整,雛龜長 2 cm以上。死亡主要與孵化條件、蛋殼品質、營養素:錳、生物素、維生素B12、震動等因素有關。
b 入孵前的靜置存放期過長,通風不良或孵育溫度、濕度不當或過程中蛋破裂未即時做殺菌及防護處置。
6 檢視早期死掉的胚胎
a 將蛋自氣室端打開,有一層膜將氣室與胚胎隔開,若此膜無破裂,表示胚胎因受寒或氣溫劇烈改變而死亡。
b 若包圍胚胎的蛋膜已破裂,則檢視胚胎。
(1) 胚胎粘在蛋側面,孵蛋盒床材過度潮濕或翻動引起死亡。
(2) 胚胎完全粘牢在蛋內,且蛋殼剝離困難,孵蛋盒內過度乾燥。
三、幼龜
在人工孵化下,幼龜在 90 ~ 120天即可發育成熟,最後會用類似鳥類的「蛋齒」,頂破蛋外殼完全離開蛋殼孵出。剛孵化的幼龜背甲直線長度 3.5 cm ~ 4.5 cm ,這時背甲也還沒有成龜那種星紋,每塊甲盾上只有蝴蝶狀的黃色斑紋,且多呈歪曲狀態,幼龜破殼後腹甲懷有不小的卵黃,孵化破殼後的幼龜最好仍置放於保持濕度與溫度的孵化箱內放著,等待卵黃消失。
幼星卵黃消化後腹甲即會逐漸癒合,此時最好與其他成體星龜區隔飼養。
剛出生的幼龜頭幾個月成長十分快速,可天天餵食鮮嫩葉菜,或投餵較高蛋白質食物及少量泡水乾狗糧,經過六 ~ 八個月的適應後,背甲歪曲現象會逐漸恢復高圓,幼星成長也會減慢至穩定的速度,此後的環境及餵食即可和一般亞成體星龜一樣。(在長成亞成體前的幼龜,過高的纖維餵養會影響幼龜對鈣質的吸收)
請參閱《2013/05/31
產孵記錄 08/24 ~ 09/06 100%孵化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